新闻详情
NEWS DETAILS
报告人:刘格非(台湾大学 教授)
2019年11月9日上午,应中关村智连灾害感知科学研究院的邀请,台湾大学教授刘格非出席灾害感知新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流域土砂运移监测”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刘格非教授围绕地质灾害监测主题,首先介绍了在台地灾监测技术及行业现状。他介绍,广布监测站进行数据采集只是第一步,采集的数据必须配合相关的数值模拟以得到最优计算结果,得到的时间、地点、灾害影响范围等数据会回馈给监测人员。
刘教授认为,最完美的监测系统是“人”本身,“眼睛”是影像探测器,“耳朵”是声波探测器,“皮肤”是温度、压力、触觉等接触式探测设备,“神经”是信息网络,而最重要的是“大脑”,只有它能完成监测信息的辨识、分析与决策。当前,如何进行监测已成为各方的研究重点,接触类与非接触类的采集监测设备层出不穷,但唯一欠缺的,就是智能分析。他认为,如何进行智能化辨识、如何提高辨识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是地灾监测工作者未来共同的努力方向。
刘格非教授的报告以台湾神木研究中心的爱玉子溪流域为例,介绍了流域泥石流土砂运移监测的两个新的分析方法。
第一是利用地声探测仪探测地声。刘教授介绍,频率在30Hz-80Hz之间的地声信号可作为检测识别泥石流的特征信号,该频段信号增强至一定程度则表明泥石流危险性达到预警值,需要发布预警信息。多个工程实例证明,以5倍杂讯能量值为预警阈值能很好的识别泥石流并进行预警,且预警误差小于5.5秒。
第二是采用CCD摄影机采集泥石流路径范围影像,分析影像总灰度值变化识别泥石流爆发。报告中称,该实验已于实验室内在强光、日光灯,月光,无光4种条件下分别进行,且都能观察到灰阶值明显变化。该方法对电脑计算能力要求不高,可大大减少计算分析的时间。实验室验证预警误差均在0.5s内,于现场实验预警误差在2秒内。如果降低图像分辨率,误差也能保持在13秒内,处于可接受范围。
刘教授总结到:根据他在台多年工作经验得出,利用监测数据进行适当数值模拟可将预报精确到灾前1-6小时。可见,以现在智能设备为基础,进行智能化的空间配置和时间解析,通常可以产生人们想要的灾情预报结果。
刘教授介绍,台湾面积虽仅3.6万平方公里,但台湾境内海平面至最高点的高差有4000米,70%的土地同时暴露在地震、水灾等地质灾害的威胁之下,灾害种类之多、爆发频率之高,让台湾成为了地质灾害专家的研究聚集地。他向各位专家学者发出了邀请,希望各位专家能到台考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