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NEWS DETAILS
报告人:姚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在11月9日召开的灾害感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姚鑫进行了题为《InSAR技术从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走向精准防治》的专项报告。报告从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到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通过多个案例具体分析了InSAR技术具体分析过程、监测结果及意义。
姚鑫介绍了他探索的一条快速排查活动性滑坡的方法,以InSAR技术为主,辅助光学遥感、并结合地质地貌条件,构建一个观测方法体系。即数据选取→干涉处理→综合解译→绘制灾害图→规律分析和总结。
姚鑫以四川省雷波县域为例进行了实验,应用4种SAR数据(PALSAR-1升轨、Sentinel-1A/B升、降轨和PALSAR-2降轨数据)进行InSAR处理,解译出活动性地质灾害163处,分析了其时空分布规律。他从中获得了几点认识:(1)InSAR技术能够追溯滑坡长期微小变形,从而实现活动性滑坡的有效识别;(2)多时段、多角度和多分辨率SAR数据的综合使用,可以有效克服滑坡观测中阴影叠掩、失相干等问题,能提高滑坡(尤其是高位滑坡)识别的效果、效率和时效性;(3)与地面调查结果比较,InSAR识别的滑坡更全面、规模更准确,对高位滑坡和集中分布滑坡识别更有效,可以作为现今地质灾害排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姚鑫分析到,利用地面调查手段进行滑坡排查往往只在人类活动区内进行,且仅能对坡体进行状态调查,缺乏全面性更缺乏动态性;而InSAR技术不仅可以实时监测,更可作用在可能发生变形的活动性滑坡上,因此才真正具有时效性和防灾意义。但是,InSAR技术仍有不足之处。第一,地理因素影响大。因试验区地处干热河谷、地形高差大,导致大气延迟误差明显,影响分析结果。第二,分辨率限制。对于小于雷达卫星分辨率的变形,InSAR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可见,InSAR监测和传统地质勘察二者不可偏废。在实际地质灾害排查的工作中,需要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对灾害点进行更加完整、精准的探查,从而获取滑坡的瞬态和动态信息,进而快速识别不稳定斜坡。
姚鑫的报告引人入胜,他娓娓道来一个个真实案例,提高了参会者对InSAR技术的认知、打破大家以往对单一技术的盲目崇拜。从大范围识别到精准防治虽还有很长的路,但他的报告给我们指明一条光明之路:任何技术都不能凭一己之力将灾害防治工作提升一个层次,通过各个领域的协作、将技术融合、相互借鉴、补充才是和推进灾害防治工作不断发展的基石和不竭动力之源。
最新新闻